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报告
由深圳人才集团领衔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11月17日在2023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该报告是“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发布的第三份年度报告,也是围绕2021至2023年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首度披露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创新人才发展成效对比研究,以及创新人才量化评价体系十个维度2021至2023年的三年动态演化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在创新人才的规模、结构、效能、环境和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成效显著。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量化评估体系最新发布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通过9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对58个城市和100所高校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城市方面的评估体系区别于现有的“城市创新力指数”“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和“热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等,而是紧紧围绕“创新人才”这一评估对象,从人才的规模、结构、效能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注重创新人才的应用性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同时体现各地政府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高校方面的评估体系区别于现有的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综合性排名,而是紧紧围绕“创新人才”这一评估对象,从创新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大国工匠人才、商业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充分考虑学术的原始性创新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性创新,同时将评估对象由高校“毕业生”扩充为“在校生”,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培养能力。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表示,“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始终坚持“小切口、大格局”,紧紧围绕“创新人才”进行持续性量化评估,经过三年的模型优化和海量数据积累,已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学前瞻性和鲜明时代性的量化评估体系,力求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持续化、动态化的数据支撑。首度披露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发展成效《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首度披露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创新人才发展成效对比研究。研究重点分析了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协同,剖析区域创新人才发展的亮点、痛点和难点,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建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主阵地。北京在创新人才的规模、结构、效能和环境四个维度均处于领先地位且较为均衡,其中人才效能最为突出;上海的人才规模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结构表现突出,技能结构稳固,人才环境优势较为显著,具备良好的创新支持和政策环境。为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功能,《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从十个维度对2021至2023年的各城市和高校的创新人才发展情况进行三年对比分析。为城市选育用留创新人才提供科学参照城市是创新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效能的主阵地。《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报告研究显示,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与城市GDP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14,说明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深圳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创新人才结构方面,深圳位列“技能结构”指标的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连续三年保持第一,领先于北京,远超上海。在创新人才效能方面,深圳以23.40万件非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以137.9件稳居全国第二,与第三名上海拉开较大差距。在创新人才规模方面,深圳高居“人才引进与流动”指标的全国榜首,人口净流入量表现突出;深圳R&D人员数近三年均位列第二,超越上海,且与第一名北京的差距逐步缩小,由2021年相差8.62万人降至2023年仅相差2.92万人;同时,深圳近三年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数和两院院士数均稳定增长。在创新人才环境方面,深圳近三年共制定创新人才政策87条, 超越杭州和广州位列全国第三。深圳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大伟表示,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是深圳人才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社会各界亟待通过一个科学、系统、专业的量化评估体系深入洞悉我国创新人才的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进而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性、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和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查看详情
2023-11-23
光明日报|“精英天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在深召开
4月1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顺利召开。其中,“精英天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以名企多、岗位优、匹配高、渠道广等特点会聚8000余名海内外中高端优秀人才,与深圳优质企业来了一场“双向奔赴”。求贤若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次招聘活动特色突出,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名企多。涵盖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湖北珞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高校、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行业龙头等备受人才关注的“金牌”企业和机构;二是岗位优。招聘会特设了不同类别招聘专区,共提供超5千个中高端岗位,招揽海内外英才。据初步统计,招聘会岗位总体年薪20万-50万元的占41%,年薪50万-70万元的占23%,年薪70万-100万元的占5%,年薪100万以上的占1%;三是匹配高。据统计,活动当天,企业共收到6千余份求职简历。其中,博士及以上的占比4% 、硕士占比40% 、本科占比50%;工作经验5—10年的占57%、10年以上的占11%;近19%的人才具有海外工作经验,求职人才与企业所需岗位匹配度高;四是渠道广。除了线下深入开展招聘推介、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定向邀约提前筛选求职人才与企业对接等服务,还有网络直播带岗活动,共组织16家优质企业动态引才,直播平台累计点击量达到上万人次,实现精准靶向“引才”。政府组团,筑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深圳各区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积极倡导人才工作要眼光长、格局大、视野宽。为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此次招聘会,龙岗、盐田、大鹏、深汕等区建设高层次、高水平的招才引智平台,拓宽国际化人力资源交流渠道,组织辖区内龙头企业及事业单位参会招揽海内外高端人才。一方面,通过打造产业聚才、政策汇才、柔性引才、环境留才的工作机制,为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加速深圳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引领,企业免费参与,具有强大的组织保障,积极为企业创新发展打通人才短缺瓶颈,促进了产业升级,提升了“中国制造”品牌价值,展现了政府的社会责任感。创优服务,展人才工作特色亮点本届“精英天下”招聘会由深圳市人才服务中心(深圳市人才大市场)(以下简称“深圳市人才中心”)承办。作为深圳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圳市人才中心借助自身优势承接项目实施,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引进优秀海内外中高级人才搭建优质的交流平台:通过深圳人才网·掌才易云招聘平台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职位发布、简历收集、视频面试等网络招聘服务;而在线下打破传统招聘海报的局限,在企业展位上设置电子屏,通过播放图、影的方式向现场求职人才多方位展示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吸引力。此外,通过定制化直播服务,实现企业与求职者的实时线上互动,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宣传力度。未来,深圳市人才中心将持续打造“精英天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拓宽国际化人力资源交流渠道,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深圳打造人才高地助力,当好集聚人才的“引路人”、服务人才的“娘家人”,持续为深圳留人、为企业留才,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吴洁)
查看详情
2023-04-19
光明日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将在深召开,“精英天下”将再现“才”市高峰
由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定于2023年4月15日至16日在深圳召开。大会创办于2001年,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届,是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资源,以 “促科技创新、谋共同发展、惠全球人才”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也是我国引才引智的重要平台。其中“精英天下”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以下简称“精英天下”)作为大会重要板块之一,是由深圳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在历年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往届平均参会企业约 三百家,入场求职的中高级人才约八千人。本届“精英天下”将传承过往优势和精髓,以最优质的媒体资源、最强大的人才数据库,为广大企事业单位营造一场引才、招才、聚才的“才”富盛宴,为企业引进优秀海内外中高级人才搭建优质的交流平台。据主办方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助力深圳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本届“精英天下”招聘会将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专区,计划招展300家以上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揽才。目前已吸引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湖北珞珈实验室、中建二局华南分公司、深圳市国际海洋发展促进中心、深圳会展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万泽微生物研究有限公司、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等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备受人才关注的“金牌”企业和机构报名参会。本届精英天下招聘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直播”联动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双向人岗匹配,一对一精准邀约,提高现场招聘效率,助力各企事业单位招才引智。线上,通过深圳人才网·掌才易云招聘平台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职位发布、简历收集、视频面试等网络招聘服务;线下,打破传统招聘海报的局限,在企业展位上设置电子屏,通过播放图、影的方式向现场求职人才多方位展示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吸引力;直播,招聘会当天全程直播,通过定制化直播服务,实现企业与求职者的实时线上互动,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据介绍,本届“精英天下”招聘会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创新板块和配套服务,现场将设立多功能区,提供简历筛选、精准邀约、背景调查、职业诊断、技能培训、人才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引进、档案管理等配套产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促进企业高效招聘及人才高质量就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查看详情
2023-04-19
光明日报|美丽中国“双碳”人才科创项目路演直播活动举行
2023-03-09
11月15日-1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办,“绿色”、“双碳”成为本届高交会聚焦热点。11月19日,由鹏崖国际人才集团主办的“美丽中国‘双碳’人才科创项目路演”直播活动成功举行,吸引了近60万人次点击量。来自深圳、上海、青岛等各地的人才代表,带着6个精选优质“双碳”项目轮番登场,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展示人才科创成果,项目涉及“X CUBE储能系统”、“贵重难熔金属的高品质、低成本和全绿色再生技术及再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气凝胶绝热节能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驾护航”、“电力交易_ML_零碳科技”、“蓝碳监测评估系统研发与应用”、“CHASING智能水下无人机+绿色船舶”等创新前沿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精选的两个海洋碳汇项目,关注海洋保护,助力蓝色碳汇,为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人才智慧与力量。路演现场,项目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亮点、发展规划和融资计划做了详细介绍。来自创投机构、人才机构及科技企业的专家纷纷对此建言献策,包括榕泉资本创始合伙人徐向阳,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湘宁,深圳人才集团办公室主任、鹏崖国际人才集团董事长游娜,深圳市梦想派科技有限公司、漳州焕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缪苒博士。他们主要围绕项目技术优势、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等关键问题与路演企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开展了针对性地提问和点评,提出专业中肯的意见建议,切实推动资源的有效对接,助力科创项目落地转化。更有投资人表达了对于项目的浓厚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就这些项目进行深入的交流,寻求合作的可能。据深圳人才集团办公室主任、鹏崖国际人才集团董事长游娜介绍,鹏崖国际人才集团是深圳人才集团旗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的一家国有综合型人才服务机构,同时也是定位与聚焦“双碳”人才发展的人才机构。在当前“双碳”人才紧缺的大环境下,鹏崖国际人才集团积极践行国企担当,不断整合资源,策划了美丽中国“双碳”人才展系列活动,包括美丽中国“双碳”人才云聘会、美丽中国“双碳”人才科创项目路演、美丽中国“双碳”人才培养与发展高峰论坛等。本次路演活动便是“美丽中国”系列的开篇之作,通过为优质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搭建快速高效的交流合作通道,促进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同期开展的还有第一期美丽中国“双碳”人才云聘会,将被打造成全年永不落幕的双碳公益品牌招聘会,切实促进“双碳”人才的有效流动。活动现场,鹏崖国际还全国首发了系列围绕“双碳”人才的服务产品,包括专注于“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发展的“低碳人才”小程序、专属于碳圈人才的电子名片“碳名片”、联合知名机构太和智库共同推出的“ESG能力建设计划”培训课程等,旨在通过资源整合,搭建“双碳”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助力我国“双碳”技术和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情
新华网 | 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报告
2022-12-26
12月24日,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2》报告(以下简称CITI2022报告)。这是双方在2021年联合发布国内首份针对创新人才的量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优化评价体系和指标模型、拓宽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的我国创新人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成果,CITI2022报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创新人才的论述精神,植根中国情境,彰显中国特色,力争更好地发挥“刻度尺、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前瞻性与稳定性兼具,指标体系实现三大创新依据人才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CITI2022报告沿袭了CITI2021报告的逻辑架构,持续将评价对象聚焦于“城市”和“高校”这两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CITI2022(城市)”和“CITI2022(高校)”两大子体系,展现中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全景图。其中,CITI2022(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评估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 CITI2022(高校)主要从中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大国工匠人才以及商业创业人才四个维度评估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介绍,CITI2022报告在兼顾指标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诸多改进,体现了三个创新。一是CITI2022(城市)指标体系增设“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房价收入比”“人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专精特新企业数”等指标,更加凸显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应用价值。二是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新增了“行业顶尖技术人才”“技能能手人才”“国家科学技术人才”等指标,以彰显大国工匠和顶尖科技人才在创新人才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拓宽评估范围,CITI2022(城市)将评估城市从54个拓展至58个,并新增城市群专题分析,对不同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以体现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城市与高校第一梯队稳定,新趋势凸显总体而言,CITI2022报告较之CITI2021报告的整体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展现出诸多新的变化趋势。城市方面,一是我国人才发展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未变;二是第一梯队城市结果未变,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且第一梯队城市仍然处于领跑地位;三是人才环境与人才效能两个维度排名前10强的城市与去年高度一致,仅有内部排名出现微调。从变化和研究结果呈现的特点来看,成都、西安新晋为综合排名的第九、十名,原位列第九、十名的天津、宁波退出榜单前10强;人才规模方面,南京由第八跃居第五,西安进入前10强;人才结构方面,上海跃居第二,东莞进入前10强,深圳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排名全国第一;人才效能方面,深圳的科技效益优势明显,发明专利授权数和非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CITI2022报告新增的城市群专题研究显示,五大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以第一梯队的优势,在所属城市群形成辐射圈,带动城市群领跑全国。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上榜城市均处于第二、三梯队,城市群内部协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校方面,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位居首位,北京大学位列第二,与去年保持一致,得分仍拉开其他高校较大距离;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较去年上升五个位次;浙江大学排名由第三下滑至第五;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上升速度较快,进入前10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跌出前10强。从独具特色的“大国工匠人才”指标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现优异,国防七校全部位列该指标前20强,体现出国防类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大国工匠型创新人才。为兼顾科学性与全面性,CITI2022报告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前列,双一流高校在前10强中占据六成,体现出新兴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自身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一致性。贡献标杆研究成果,践行国企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创新人才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可以反映我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是评价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孙同立表示,“构建多维度、科学合理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标体系,有助于客观把握我国各城市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现状及演变趋势,进而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深圳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表示,研究和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是深圳人才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实举措。作为专业从事人才工作的国有企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人才集团,深圳人才集团有责任为我国创新人才发展工作贡献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践成果,发挥专业价值。凭借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中国创新人才指数荣获多项大奖,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深圳国资国企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未来,深圳人才集团将持续以国家方针为导向、以解决社会性课题为目标、以服务各领域人才为己任,努力使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借鉴。据介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由深圳人才集团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发布,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个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成果,亦是国内首份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报告。“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植根中国情境,填补了我国创新人才量化研究空白,对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准施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人才培养政策优化、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查看详情
人民文旅 | 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报告
2022-12-26
12月24日,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2》报告(以下简称CITI2022报告)。这是双方在2021年联合发布国内首份针对创新人才的量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优化评价体系和指标模型、拓宽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的我国创新人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成果,CITI2022报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创新人才的论述精神,植根中国情境,彰显中国特色,力争更好地发挥“刻度尺、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前瞻性与稳定性兼具,指标体系实现三大创新依据人才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CITI2022报告沿袭了CITI2021报告的逻辑架构,持续将评价对象聚焦于“城市”和“高校”这两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CITI2022(城市)”和“CITI2022(高校)”两大子体系,展现中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全景图。其中,CITI2022(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评估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 CITI2022(高校)主要从中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大国工匠人才以及商业创业人才四个维度评估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介绍,CITI2022报告在兼顾指标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诸多改进,体现了三个创新。一是CITI2022(城市)指标体系增设“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房价收入比”“人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专精特新企业数”等指标,更加凸显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应用价值。二是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新增了“行业顶尖技术人才”“技能能手人才”“国家科学技术人才”等指标,以彰显大国工匠和顶尖科技人才在创新人才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拓宽评估范围,CITI2022(城市)将评估城市从54个拓展至58个,并新增城市群专题分析,对不同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以体现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城市与高校第一梯队稳定,新趋势凸显总体而言,CITI2022报告较之CITI2021报告的整体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展现出诸多新的变化趋势。城市方面,一是我国人才发展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未变;二是第一梯队城市结果未变,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且第一梯队城市仍然处于领跑地位;三是人才环境与人才效能两个维度排名前10强的城市与去年高度一致,仅有内部排名出现微调。从变化和研究结果呈现的特点来看,成都、西安新晋为综合排名的第九、十名,原位列第九、十名的天津、宁波退出榜单前10强;人才规模方面,南京由第八跃居第五,西安进入前10强;人才结构方面,上海跃居第二,东莞进入前10强,深圳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排名全国第一;人才效能方面,深圳的科技效益优势明显,发明专利授权数和非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CITI2022报告新增的城市群专题研究显示,五大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以第一梯队的优势,在所属城市群形成辐射圈,带动城市群领跑全国。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上榜城市均处于第二、三梯队,城市群内部协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校方面,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位居首位,北京大学位列第二,与去年保持一致,得分仍拉开其他高校较大距离;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较去年上升五个位次;浙江大学排名由第三下滑至第五;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上升速度较快,进入前10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跌出前10强。从独具特色的“大国工匠人才”指标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现优异,国防七校全部位列该指标前20强,体现出国防类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大国工匠型创新人才。为兼顾科学性与全面性,CITI2022报告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前列,双一流高校在前10强中占据六成,体现出新兴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自身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一致性。贡献标杆研究成果,践行国企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创新人才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可以反映我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是评价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孙同立表示,“构建多维度、科学合理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标体系,有助于客观把握我国各城市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现状及演变趋势,进而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深圳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表示,研究和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是深圳人才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实举措。作为专业从事人才工作的国有企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人才集团,深圳人才集团有责任为我国创新人才发展工作贡献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践成果,发挥专业价值。凭借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中国创新人才指数荣获多项大奖,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深圳国资国企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未来,深圳人才集团将持续以国家方针为导向、以解决社会性课题为目标、以服务各领域人才为己任,努力使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借鉴。据介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由深圳人才集团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发布,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个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成果,亦是国内首份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报告。“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植根中国情境,填补了我国创新人才量化研究空白,对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准施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人才培养政策优化、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查看详情
深圳发布 | 深圳经济面面观|每万人拥有R&D人员居全国第一
2022-12-25
12月24日,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2》报告(以下简称CITI2022报告)。“中国创新人才指数”由深圳人才集团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发布,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个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成果,也是国内首份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情况的研究报告。CITI2022报告将评价对象聚焦于“城市”和“高校”两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CITI2022(城市)”和“CITI2022(高校)”两大子体系,展现中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全景图,体现了三个创新:一是CITI2022(城市)指标体系增设“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专精特新企业数”等指标,更加凸显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应用价值;二是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新增了“行业顶尖技术人才”“国家科学技术人才”等指标,以彰显大国工匠和顶尖科技人才在创新人才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拓宽评估范围,CITI2022(城市)将评估城市从54个拓展至58个,并新增城市群专题分析。CITI2022报告显示,城市方面,一是我国人才发展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未变。二是第一梯队城市未变,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且第一梯队城市仍然处于领跑地位。三是人才环境与人才效能两个维度排名前十强的城市与去年高度一致,仅有微调,成都、西安新晋为综合排名的第九、十名;人才结构方面,上海跃居第二,东莞进入前十强,深圳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量排名全国第一(R&D人员指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人才效能方面,深圳的科技效益优势明显,发明专利授权数和非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CITI2022报告新增的城市群专题研究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以第一梯队的优势,在所属城市群形成辐射圈,带动城市群领跑全国。高校方面,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列前三。CITI2022报告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前列。内容来源:深圳商报记者:彭琰编辑:钟汝芳审读:黄淳 刘春生
查看详情
人才深圳 |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报告发布,深圳人才技能结构位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2022-12-26
2022年12月24日,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2》报告(以下简称CITI2022报告)。这是双方在2021年联合发布国内首份针对创新人才的量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优化评价体系和指标模型、拓宽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的我国创新人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赢得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报告显示技能结构排名前10强城市中,深圳位列第一,其次为北京。深圳现有R&D人员(指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42.85万人,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达243.06人。前瞻性与稳定性兼具,指标体系实现三大创新依据人才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CITI2022报告沿袭了CITI2021报告的逻辑架构,持续将评价对象聚焦于“城市”和“高校”这两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CITI2022(城市)”和“CITI2022(高校)”两大子体系,展现中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全景图。其中,CITI2022(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评估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CITI2022(高校)主要从中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大国工匠人才以及商业创业人才四个维度评估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介绍,CITI2022报告在兼顾指标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诸多改进,体现了三个创新。一是CITI2022(城市)指标体系增设“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房价收入比”“人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专精特新企业数”等指标,更加凸显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应用价值。二是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新增了“行业顶尖技术人才”“技能能手人才”“国家科学技术人才”等指标,以彰显大国工匠和顶尖科技人才在创新人才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拓宽评估范围,CITI2022(城市)将评估城市从54个拓展至58个,并新增城市群专题分析,对不同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以体现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城市与高校第一梯队稳定,新趋势凸显总体而言,CITI2022报告较之CITI2021报告的整体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展现出诸多新的变化趋势。城市方面,一是我国人才发展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未变;二是第一梯队城市结果未变,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深圳,且第一梯队城市仍然处于领跑地位;三是人才环境与人才效能两个维度排名前10强的城市与去年高度一致,仅有内部排名出现微调。从变化和研究结果呈现的特点来看,成都、西安新晋为综合排名的第九、十名,原位列第九、十名的天津、宁波退出榜单前10强;人才规模方面,南京由第八跃居第五,西安进入前10强;人才结构方面,上海跃居第二,东莞进入前10强,深圳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排名全国第一;人才效能方面,深圳的科技效益优势明显,发明专利授权数和非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CITI2022报告新增的城市群专题研究显示,五大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以第一梯队的优势,在所属城市群形成辐射圈,带动城市群领跑全国。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上榜城市均处于第二、三梯队,城市群内部协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校方面,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位居首位,北京大学位列第二,与去年保持一致,得分仍拉开其他高校较大距离;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较去年上升五个位次;浙江大学排名由第三下滑至第五;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上升速度较快,进入前10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跌出前10强。从独具特色的“大国工匠人才”指标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现优异,国防七校全部位列该指标前20强,体现出国防类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大国工匠型创新人才。为兼顾科学性与全面性,CITI2022报告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前列,双一流高校在前10强中占据六成,体现出新兴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自身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一致性。贡献标杆研究成果,践行国企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创新人才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可以反映我国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是评价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孙同立表示,“构建多维度、科学合理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标体系,有助于客观把握我国各城市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现状及演变趋势,进而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决策参考”。深圳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表示,研究和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是深圳人才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实举措。作为专业从事人才工作的国有企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人才集团,深圳人才集团有责任为我国创新人才发展工作贡献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践成果,发挥专业价值。凭借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中国创新人才指数荣获多项大奖,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深圳国资国企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未来,深圳人才集团将持续以国家方针为导向、以解决社会性课题为目标、以服务各领域人才为己任,努力使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借鉴。---人才深圳---微信号:szrcgz来源|南方+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查看详情
深圳国资|高质量发展-《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报告发布!
2022-12-26
12月24日,市属国企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2》报告(以下简称CITI2022报告)。这是双方在2021年联合发布国内首份针对创新人才的量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优化评价体系和指标模型、拓宽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的我国创新人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成果,CITI2022报告植根中国情境,彰显中国特色,力争更好地发挥“刻度尺、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        前瞻性与稳定性兼具 指标体系实现三大创新CITI2022报告在兼顾指标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诸多改进,体现了三个创新。CITI2022(城市)指标体系增设“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专精特新企业数”等指标,更加凸显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应用价值。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新增了“行业顶尖技术人才”“技能能手人才”“国家科学技术人才”等指标,以彰显大国工匠和顶尖科技人才在创新人才群体中的重要地位。拓宽评估范围,CITI2022(城市)将评估城市从54个拓展至58个,并新增城市群专题分析,对不同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以体现CITI2022(高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城市与高校第一梯队稳定 新趋势凸显CITI2022报告较之CITI2021报告的整体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展现出诸多新的变化趋势。城市方面,CITI2022报告新增的城市群专题研究显示,五大城市群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较高,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以第一梯队的优势,在所属城市群形成辐射圈,带动城市群领跑全国。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上榜城市均处于第二、三梯队,城市群内部协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校方面,为兼顾科学性与全面性,CITI2022报告将成立时间短但成绩突出的新兴高校单独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前列,双一流高校在前10强中占据六成,体现出新兴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自身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一致性。贡献标杆研究成果 践行国企社会责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专业从事人才工作的国有企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人才集团,深圳人才集团始终践行国企社会责任,努力为我国创新人才发展工作贡献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践成果,发挥专业价值。未来,深圳人才集团将持续以国家方针为导向、以解决社会性课题为目标、以服务各领域人才为己任,助推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借鉴。内容来源:深圳人才集团、光明日报、新华网深圳国资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查看详情
1 2 3 4 5

广东省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4403000001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100085 ICP备案编号:粤B2-20050045号  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