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
2021年12月28日,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人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Index)2021》报告。这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份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成果,亦是国内首份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中国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真实情况的研究报告。

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2021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创新高地的第一要素是创新人才。中国创新人才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如何?加快培育创新人才路在何方?《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通过量化、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为中国创新人才的现状提供“刻度尺”,力争成为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科学参考和“风向标”。
植根中国情境,填补创新型人才研究空白
根据创新人才的本质、形成规律与培养机制,《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将评价对象聚焦在“城市”和“高校”这两类创新人才的聚集地,通过“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城市)”和“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两个子体系,量化、客观、系统地展现中国创新人才发展现状。其中,“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评估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主要从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类人才以及大国工匠人才四个维度评估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课题专家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表示,《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创新人才指数编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植根中国情境,编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指数。首先,在指标体系的元素构成和选择上,力争为创新人才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全方位评价和统计,追求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全面性、可靠性。其次,突出指标体系的理论性、逻辑自洽性、逻辑他洽性,依据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设计。同时,指标体系凸显“中国特色”并进行创新,加入了多个其他相关指数中尚未涉及的新指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入一系列与经济贡献、应用性、产业增加值相关的指标,开创性地评估了创新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
创新人才的城市聚集效应明显,高校呈梯队化特征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围绕“城市”和“高校”两个子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评估。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城市)”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城市间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北京以综合总分第一领跑全国,各维度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上海、深圳位列第二、三名,三城高居第一梯队。广州和苏州、杭州、南京、武汉和天津等新一线城市位列第二梯队,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宁波、成都、无锡、东莞、西安、长沙等城市位列第三梯队。创新人才指数前20强城市存在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广东省入围的城市最多,其次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进入前20强。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创新人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创新人才对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价值显著。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各城市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总量短缺,现有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且创新人才在赋能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亟需进一步提高。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的研究结果则体现出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呈梯队化和差异化并存的特点。报告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顶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强的综合实力,在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人才、大国工匠人才四项指标上均表现突出。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排名前十的高校在各项指标上也表现出均衡发展态势。同时,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差异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商业管理人才指标上表现亮眼,仅次于清华大学,高居榜单第二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则在大国工匠人才指标上高居榜首,充分显示其在高级工艺技师类人才培养及以文化创新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在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人才、大国工匠人才等指标上,显著表现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密切相关性。
用科学工具为人才工作“问诊把脉”,推动精准施策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是人才工作目标设定、预期管理、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国创新人才指数课题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孙同立表示。未来,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报告将按年度发布、持续改进,坚持以“人才”作为核心参数,紧紧围绕“人才”这一创新的第一资源开展研究,丰富指标体系,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扩展研究对象,持续提升结论的普适度与有效性,同时,推进国际合作,提升该研究成果的国际公信力、认可度和权威性。
深圳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表示,研究和发布《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是深圳人才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举措。深圳人才集团肩负着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重要抓手的使命,有责任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才发展贡献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践成果,发挥专业价值。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力争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创新人才个体、高校及政策决策者的可信参照,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借鉴。
(获取《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全文请联系CITI@szhr.com)
附表1: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城市)综合排名前20榜单
城市 | 综合得分 | 排名 |
北京 | 97.65 | 1 |
上海 | 82.77 | 2 |
深圳 | 82.07 | 3 |
广州 | 74.96 | 4 |
苏州 | 73.97 | 5 |
杭州 | 73.82 | 6 |
南京 | 72.45 | 7 |
武汉 | 71.37 | 8 |
天津 | 70.11 | 9 |
宁波 | 69.32 | 10 |
成都 | 69.07 | 11 |
无锡 | 68.99 | 12 |
东莞 | 68.66 | 13 |
西安 | 68.47 | 14 |
长沙 | 68.2 | 15 |
珠海 | 67.98 | 16 |
厦门 | 67.86 | 17 |
郑州 | 67.79 | 18 |
佛山 | 67.31 | 19 |
青岛 | 67.18 | 20 |
附表2: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综合排名前20榜单
高校 | 综合得分 | 排名 |
清华大学 | 90.52 | 1 |
北京大学 | 89.91 | 2 |
浙江大学 | 74.99 | 3 |
南京大学 | 73.94 | 4 |
武汉大学 | 72.3 | 5 |
复旦大学 | 71.42 | 6 |
西安交通大学 | 71.19 | 7 |
上海交通大学 | 70.32 | 8 |
中国人民大学 | 70.29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69.72 | 10 |
吉林大学 | 69.14 | 11 |
华中科技大学 | 68.95 | 12 |
山东大学 | 68.29 | 13 |
四川大学 | 67.58 | 1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67.41 | 15 |
中山大学 | 67.03 | 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66.69 | 17 |
中南大学 | 66.58 | 18 |
南开大学 | 65.84 | 19 |
北京科技大学 | 65.42 | 20 |
注:更多细分排名及分析请查阅《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